设为首页收藏本站我的广告

神马影院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66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影评《颐和园》:一部没有太大价值的影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3-7 09:33: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分享到:
看了影片《颐和园》,因为它是禁片,想知道为什么被禁。虽然被众多观众和评论者推崇,但看了之后的感觉却很直接:一部没有太大价值的电影。

在阐明它的价值之前,先简述一下这部影片的内容。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是壹镹捌镹哖中国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当年发生了重大政治事件,故事的内容是一对青年大学生的情、爱经历。

说它没有价值有很多理由:

1、没有商业价值。众所周知现在有很多电影以猎取商业利益为主要目的,贺岁片、好莱坞大片是其主力。《颐和园》却是部不具商业价值的影片,因为它直触电影业最具敏感的政治和色情问题,从它投拍的第一天起,导演和制作方就明知,影片的色情程度和政治立场问题会被绝对禁止上映。可以说影片的色情级别度与《色戒》相比有过之而不及,影片涉及的特殊时代背景更是多年来大家一直不愿,也无法面对的问题。这样的一部影片,从它产生之日起,被国内全面封杀和禁演是没有什么令人置疑的,导演娄烨因其擅自以此片参赛被禁拍片自是无可厚非的。一部失去了国内市场的中国电影,就算以某种特别的内容来迎合西方,又能取得多大的票房收入呢!更何况影片的色情尺度在外国恐怕也要被列为等级片限制放映了。

2、没有文学艺术价值。艺术是生活的折射与写照,艺术是思想的提炼与升华,显然《颐和园》不具备这样的艺术价值。影片中一群思想混乱,没有精神寄托,对情感和未来盲目的青年人的言行显然不能真实地反映那个年代的青年群体的精神面貌和思想状态。80年代出生的同事看了以后,对这样一群人感到莫名其妙,不知道影片中的那些青年人在想什么,要干什么,不知道导演导的这出戏想表达什么样的主题思想。如果说80后无法理解那个年代,那我这个经历那个年代的大学生,也无法从影片中找到更多的认同感,在我的感觉和记忆中,那个年代的大学生是有理想、有抱负、有进取心的一代大学生,对待生活,对待爱情,还没有那么地盲目,生活作风还没有那么开放和混乱。影片表达出的那种低落的情绪,盲目的人生目的,失控的情感绝不能代表那个年代,只能算是极少数人没有积极意义的人生,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恐怕也没几个象男女主角那样谈恋爱的。影片看不到任何闪亮点,既不能达到弘扬人性光辉、反映时代进步的文学推进作用,也不能起到思索、反醒人类历史和文明,鞭策后人的现实批判作用。

3、没有电影艺术价值。不谈文学,就谈电影拍摄的专业艺术效果,这部片子也没有太多的价值。如果说整个影片的阴暗色调是用来表达情绪和突显主题的话,那么全片杂乱、不连贯,闪烁抖动的镜头处理方式,让观众看了很不舒服,特写镜头缺少主题的张显性,语言凌乱和叙事的不完整让观众看完全片后,茫然不知所云。难怪同事看完后问,女主角怎么回事?她到底想要怎么样?她怎么会这样的啊!导演一点都没有交待,让观众连想象和理解的空间都没有。影片不是一部故事性强、能吸引人的情节电影,如果划入意识流影片,又感觉缺少画面的美感、想象和冲击力。影片缺少行云流水的流畅感,导演意图用纪实、写实的手法来突显现实主义的主题与影片的基调,反倒难以还原文学作品内心写实的神韵,镜头的运用和拍摄的手法也比较肤浅,不够成熟,节奏跳跃、变化但不够凝练,缺少逻辑性,内容松散而不够流畅,人物意识与情绪的客观渗透性、内心情感的直物化有些凌乱,不够清晰。特别是,全片过于追求主观随意性,而忽略电影作品的客观叙事性,用那些不同时期发生的国内外大事件纪录片画面的插入,来表达导演潜在的政治和社会观点,让人感觉有些生硬、拙劣和幼稚,影片中很多强烈而刻意的意识强加性,失去了电影本身理解与想象的魅力,与电影《赎罪》相比,电影的艺术表现性相差甚远。一部不够精美,又难以让观众捕捉到角色意识流程的影片很难获取观众的认可与共鸣,从电影艺术角度言应该是失败的。

4、没有社会价值。如果我没有理解错,导演此片想表达的决不是表面所看到的挖掘人性复杂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情感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为了表达对那个时代,那个特定事件的个人观点和心情。有评论说,《颐和园》是导演时代情怀的释放,我认同。撇开政治观点不谈,从艺术表现形势上,我也不推崇此片,并感觉影片的表现力和主题拍得不到位,忸忸怩怩,藏藏掖掖的。同事问我,导演想要表达什么观点啊?其实我很明白,导演想说什么。导演有很多话想说,但又不敢说,用那些神经质、让人无法理解的感情纠缠,那些极尽所能拍摄的情色画面来表达精神上的压抑,女主角用做爱这种最直白的方式来表明自己的善良(这是影片中的语言)似乎寓意着那个年代,人们在用最本能的方式来追求自己的目的,来获取他人的认同,女主角的善良认同感就是人们的“民主自由”认同感。很多人无法理解影片中另一女主角莫名的死亡,如果认为她是为情而死,那就太错了,导演对影片死亡的理解,其实是很明确的,只不过在影片中忸怩着无法表达,看看全片的结束上面的字幕,最后一段话中写得清清楚楚,“人人死而平等”,导演要说的话难道不是很清楚吗?娄烨反复强调这不是一部涉政影片,而事实上影片处处隐露着导演的情怀和观点,甚至不惜用最违背道德规范尺度的视觉画面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言语,比如:在最引起观众哗然与指责的男女主角特写镜头,一个看似随意简单的弹烟动作,有着很明显的代表性,表达了导演强烈的思想(具体潜隐语不能于此表述)。有人认定导演大幅度的情色镜头想表达青春的迷茫与对肉体自由的追求,实事上,影片中表达的已经是一个无法再自由的肉体了,而不自由的是精神与灵魂,是因为迷茫吗?NO!酒吧里他们不是如此激昂,如此能高谈阔论吗?导演想说得很多,也很明白,只是拍得有点忸怩、掖藏了,导演何必要过分强调这是一部爱情片呢,既误导了观众又虚伪了自己。一部影片让大部分观众无法理解,这样的电影如何能获得观众和社会的认同感,它存在的社会价值和意义又有多大呢?

好象批驳影片的理由太多了点,就此打住吧。最后还要说一点,其实也很重要,很多观众问这部影片为什么取名《颐和园》,感觉莫名其妙,大部分的解释都是,因为男女主角是在颐和园认识的,还有因为颐和园的英文是summer palace,而影片表述的是那个夏天summer,那个夏天发生的事,什么事观众自然明白,也许这是一种说法,其实我感觉导演想得绝没有这么简单。我没去过颐和园,不知道那里有什么特别的,但我知道颐和园的建造者是谁,它的象征性是什么。

评论这部电影,我不带政治观点,因为我对那个年代没有认同感和观点,从那个年代走过来,我感觉中国一直发展得很好,我很赞同“稳定压倒一切”。从电影的角度评论电影,也就不存在禁与非禁。

我不推崇此片,甚至批评它没有价值,特别反感影片中过多的情色画面,我一直在问为什么电影人总是要用极至所能的情色镜头去反映压抑的人性呢,难道人类就再也找不到别的办法去释放了吗?真应该好好反思一下才是!

说实话,《颐和园》拍成这样,如果导演想达到自白的作用,不如放在家里自己慢慢赏,献给观众的应该是一部更有价值的好作品,如果做不到,还不如不要做,用特别的东西来哗众取宠就不值一提了。

同样是部政治题材的影片《窃听风暴》从电影艺术角度看,水平高很多,手法也成熟得多,故事和情节也更能获得观众的认同感,也更能打动观众的心.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神马影院 ( 浙ICP备09104941号-1  

GMT+8, 2024-11-14 13:28 , Processed in 0.202460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